发布时间:2025-10-17 11:24:02    次浏览
2016中国双创周期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r.TedHou受邀专程从美国飞抵深圳参加双创周相关活动,并作客「蜂巢会客厅」。本期嘉宾:Helen谢帼望女士软硬蜂巢孵化器创始合伙人Dr.TedHou加州大学伯克利化学院Global Innovation Foundry基金创始合伙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曾在:NRGEnergy(NYSE:NRG)HanwhaSolarOne(NASDAQ:HSOL)JDSU(NASDAQ:JDSU)等三家上市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务 1981年,OTL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Hebert Boyer和斯坦福大学教授Stanley Cohen于1974年联合发明的“基因切割”(gene-splicing)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并以非独占性许可方式将该技术许可给了众多企业,从而开启了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技术转移OTL模式就被成功应用并广泛推广,可以说美国高校的前沿科学技术转移为人类社会做了伟大的贡献,从汽车安全带、心脏起搏器,到维生素D、小儿麻痹症疫苗、核磁共振成像乃至火箭燃料等技术,都源自美国高校。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技术应用市场和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技术转移商机。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东方硅谷」深圳湾创业广场唯一一家深圳本土成长的垂直型孵化加速器企业,软硬蜂巢孵化器一直把知识产权信息技术作为四大核心资源之一来构建,与美国、以色列等多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取得其前沿科技知识产权在中国市场授权。软硬蜂巢作为重度垂直型孵化器平台,会持续邀请智能硬件、机器人、车联网等垂直领域的大咖做客「蜂巢会客厅」,零距离聆听行业大咖们的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这次更是邀请到了专程从美国飞抵深圳参加双创周的最聪明脑袋嘉宾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化学院Global Innovation Foundry基金创始合伙人、化学博士Dr.Ted Hou做客蜂巢会客厅 「蜂巢会客厅」,一起畅聊中美技术转移的那些事儿。 一、美国技术转移市场的现状软硬蜂巢孵化器创始合作人Helen谢帼望女士首先感谢和欢迎Dr.Ted作客「蜂巢会客厅」,Dr.Ted介绍了当今在硅谷创业的几大要素:项目,资金,人才输送和退出机制,以及与国内的现状进行了对比。项目: 硅谷的很多创业项目都是直接来源于高校的,但是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政府在创业项目中扮演着最根本的投资者角色,提供了许多创业支持政策,是市场的催化剂。通过长期的市场化过程,从而成就了目前互联网欣欣向荣的生态环境。资金:对于初创公司而言,不仅需要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在于对初创公司的辅导能力。而中国孵化器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而我们软硬蜂巢已经可以为初创公司提供这样的辅导支持服务。人才输送:人才的来源在目前的中国仍存在短板,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和一定时间的沉淀。但可以看到,目前这方面的苗头已经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了。退出机制:项目通过IPO或并购方式成功退出,才能使得投资人与初创公司员工获利。在退出方式方面,中国已经和硅谷没有太大的差距。Dr.Ted最后总结说,目前主要短板主要在于高校和人才输送两大方面,这不是短时间能够追赶上硅谷的。以上提到的四点缺一不可。Helen表示认同并提出,针对当今现状和中美创业环境对比,对于中国初创创业者有何建议。二、中美的差异,中国创业创新的机会与挑战Dr.Ted就此提出了看法和提出了建议。许多技术在实验室里开发好,但未有商业化;技术需要经过商业认证才能够转化为商业价值。而是否能够被市场认可,需要相当强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所谓的拿来主义,而新的技术是需要拿来之后、继续开发研发,技术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Helen进一步补充到,技术转移更重要的一点是涉及到两个国家之间的人才方面的衔接。同时,她也向Dr.Ted介绍了之前软硬蜂巢为了中美技术交流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表示高度认可和赞同之外,Dr.Ted更是进一步讲解了中美技术转移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方向。在本世纪的前十年中,技术转移在在高端市场发展特别快。未来技术转移相信会更加向前端发展,需要我们对于先进技术的持续关注,包括农业、能源、生命科学等几大方向。目前,这在一些美国企业和高校较为集中。同时,对于技术转移的实际操作,中国企业需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技术转移并不仅仅是拿来主义,而在于新技术需要拿来之后进行持续的研发及后续工作,技术才能够转化为真正的价值。针对中美技术转移的现状和预期,Helen和Dr.Ted对于中美未来技术转移与企业合作中存在的瓶颈进行思想的碰撞。Dr.Ted认为,中美企业合作的最大难点在于合作双方较难达成的双赢的共同点。中国投资人心情迫切,美国企业未能明确自己在合作中的获利点,导致美国企业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合作的成功率。针对目前中美技术转移的发展现状,Helen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就国内而言,目前技术转移项目的来源非常匮乏。人才缺乏,人口基数大,人才培养和沉淀还需要深度思考。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她向Dr.Ted请教应该如何把握技术转移的时间节点才能达成预期目标。Dr.Ted认为,技术转移在时间点把握上的困难之处在于,获取了技术使用权之后,如何形成产品。他建议可以尝试在发现技术的同时,找到技术开发团队。他建议首先在硅谷建立一个小公司,将技术从学校转移至公司,着手对于产品的开发。下一步,创立的公司可以与中国孵化器建立关系,共同建立中国公司,从而实现美国技术至中国公司的成功转移,同步解决供应链问题。他认为至少将有12-18个月的开发过程。Helen介绍说,基于目前软硬蜂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了紧密的技术转移合作关系基础上,美方可以侧重项目的初步筛选再推荐给软硬蜂巢,使得相关创业项目的技术开发时间进一步缩短,从而在效率上提升我们项目的成功几率。三、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技术Helen针对刚才对于中美技术转移时间点的讨论,深入了话题:在中国企业在创新创业领域应该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技术。Dr.Ted首先对未来中美技术转移的前景表示了他个人乐观的预期,他说,目前中国市场反应迅速,拥有很大潜力。我们除了深度挖掘好项目,更加可以通过国内的需求来引导国外新技术的开发,从中国市场出发来推动国际市场前端技术的研发,明确中国企业的需求来寻求美国企业,为我们具体的技术开发提供支持。四、对话进入尾声的互动环节这时,台下听众向Dr.Ted提了尖锐的问题,美国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Dr.Ted表示,他个人认为,中国的法律系统对于知识产权是有保护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遵守得很好。而国外看法很多只是简单地认为,中国对于知识产权是没有保护的。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在实际进行中美技术转移的时候是很不利的。随后又有听众请教Dr.Ted,对于知识产权而言,如何看待国内提出的设立帮助美国企业在中国专利申请保护机构的观点。Dr.Ted回答听众表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最好的保护方式并不是藏起来,是把利益变成所有投资人共同的资产,变成共同利益,让参与者一同保护共同知识产权。就需求而言,这样的保护机构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公司都在中国设立分部,有各自专门的机构处理相关事宜。随着一轮好问题的互动,这次高峰对话也进入了尾声,Helen总结时表示,这次交流的机会非常宝贵,远道而来的Dr.Ted此次不仅带来了一揽子前沿科技专利技术项目的同时,通过蜂巢会客厅这个平台还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有份量专业见解,让现场观众有机会从国外技术提供者的角度理性地看待当前国内技术领域的创业热潮与需求,充分体现了蜂巢会客厅这个系列沙龙的价值所在。Helen和嘉宾在结束环节举杯庆贺,Dr.Ted诚挚感谢2016双创周和「蜂巢会客厅」的邀请同时,表示了对软硬蜂巢团队极大的认同和持续深入合作的信心。